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史实见证

中华文明网

两朝元老贪十几两银子,本可不杀,有人提到16个字,皇帝:斩了吧

发布时间: 2018-07-11 16:19史实见证
《三国演义》中提到马谡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以致失了街亭,最终诸葛亮不得已挥泪斩之。历史上像这种上级迫于旁人的议论或者是铁一般的制度而不得不杀手下的事有不少。但要说...

《三国演义》中提到马谡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以致失了街亭,最终诸葛亮不得已挥泪斩之。历史上像这种上级迫于旁人的议论或者是铁一般的制度而不得不杀手下的事有不少。但要说最“冤”的恐怕要数清朝的这一位了,他作为两朝元老兼一品大官,居然因为贪了十几两银子就被斩了,其实皇帝本也没有杀他的意图,只因有人提到16个字,皇帝才不得不除之,只因为这位大官已犯下3个错误,还浑然不觉。

两朝元老贪十几两银子,本可不杀,有人提到16个字,皇帝:斩了吧

 

(清朝大臣剧照,图文无关,仅供示意)

咸丰八年,又是一年的科举,全国的才子们又有了抒发才情的机会,但还刚好乡试这一层就出了大问题,首先被揪出来的就是那第七名,那人名为平龄,有人知道这家伙就是个京剧演员,平时就会唱戏,他都能得第七名,那可以说遍地都是才子了。咸丰听闻此事便下令彻查,载垣、端华等人负责,其中最滑稽的要数其中一张试卷,史书上的描述是“讹字至三百余”,有两种解释,一是光错别字就有300多个,二是“抄错”的字有300多个,意思其实也差不多,这张卷子的主人也的确是个“人才”,毕竟写错这么多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科举考试出了这档子事,主考官自然是脱不了干系,那主考官便是两朝元老柏葰。

两朝元老贪十几两银子,本可不杀,有人提到16个字,皇帝:斩了吧

 

(清朝试卷,图文无关,仅供示意)

在彻查之下,还发现一位名为罗鸿绎的考生有些蹊跷,在逼问之下才知道他为了一个好成绩,花了500两银子,买通了兵部侍郎李鹤龄,李鹤龄又找了同为考官的浦安,浦安再找柏葰的门丁靳祥,这其中浦安得了三百两银子,而李鹤龄则得200两。那这又跟柏葰有啥关系呢?还真有,一是他不通融的话,这事肯定成不了,而且他也的确受贿了,浦安给了他十六两银子,若柏葰要早知道后来的是,你就是毒打他一顿,他也不会要这十六两银子。

两朝元老贪十几两银子,本可不杀,有人提到16个字,皇帝:斩了吧

 

(清朝皇帝剧照,图文无关,仅供示意)

​在柏葰看来,他作为两朝元老,又贵为文渊阁大学士,这等一品大员应该是罪不致死的,更何况他就拿了十六两银子,这对于他来说根本就不够塞牙缝的。但咸丰皇帝最后还是下了命令:“斩立决。”听到这消息的柏葰直接傻了,也许他至死的那一刻都不明白,难道就因为这十六两银子就要杀他?难道他历仕两朝的贡献抵不过这十六两银子?其实咸丰皇帝本也不想杀他,只不过中途有人进言,他提到了十六个字,咸丰皇帝不得不做出这个令他痛心的决定。

两朝元老贪十几两银子,本可不杀,有人提到16个字,皇帝:斩了吧

 

(肃顺剧照)

那位进言的大臣即是肃顺,这人一向和柏葰处不来,这次柏葰出事,他自然得抓住机会给他点颜色看看,于是他提到:“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这科举考试3年才举办一次,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只为挤这独木桥,却因为他一次受贿还乱了法纪,若开此先河,以后贪腐之风会愈刮愈盛。肃顺自然是有公报私仇之嫌,但他这话还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柏葰也只能认栽。

柏葰这人其实并非一个贪官,若他有心要贪,作为主考官又怎会只拿十六两白银呢?但他还是犯下了三个错误,这也是咱们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其一,自恃功高便觉得有恃无恐,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他的官职越高并不代表他有免死金牌,反而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他去当这出头鸟,怎能不被打?其二,不能以贪多贪少而判定是否该罚,贪这回事,一旦越界便很难自拔,他这次是十六两,下次呢?其三,不要得罪小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你能防住君子,但防不住小人,不是吗?如此看来,柏葰之死还真是只能怪他自己,可惜他已经没有机会去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