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文化视点

中华文明网

央视连续三年拍摄苏州端午 吴地民俗有啥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 2016-05-13 12:16文化视点
央视连续三年拍摄苏州端午 吴地民俗有啥独特魅力?...

  孩子们在学包花色粽

  孩子们在学包花色粽

  周维青在准备家宴

  周维青在准备家宴

  伍相祠内拍祭祀

  伍相祠内拍祭祀

  伍相祠前拍祭祀舞蹈  张晓婷摄(资料图片)

  伍相祠前拍祭祀舞蹈  张晓婷摄(资料图片)

今年5月初,央视摄制组来到姑苏区沧浪街道,拍摄吴地端午民俗专题片。记者从沧浪街道获悉,他们已接到央视通知,专题片《魅力苏州、吉祥端午》将于6月17日下午17:45在CCTV-11《戏曲采风》栏目中首播,6月18日下午17:45重播,片长约为15分钟。

细细算来,2013年到2015年,央视已经连续三年关注苏州的端午文化,而且三次都来到了古城区沧浪街道辖区进行拍摄。央视为什么要连续关注苏州端午?跟其他地方相比,苏州端午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商报记者管有明通讯员张晓婷

A

苏州端午连续三年受关注

2013年5月中旬,CCTV-3《文化视点》栏目组来到苏州,录制了《我们的节日·端午——拼搏进取》节目。节目以发掘吴地端午文化为主旨,撷取苏州端午民俗文化样本,展示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质。除了在苏州博物馆、天平山、古胥门、盘门景区等富有苏州特色的地方取景,5月17日央视摄制组来到沧浪街道道前社区居民周维青家中,拍摄老苏州传统家庭如何过端午。《文化视点》邀请了文化学者、主持人曹景行作为嘉宾,与周维青一家畅聊端午习俗、一起包粽子等。

2014年6月2日9时至12时,CCTV-4中文国际频道《传奇中国节之端午节》向全球直播各地端午民俗活动,苏州端午文化首次展示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当天,央视在苏州直播点三次连线,涉及的两个场景分别是盘门广场和盘门景区长廊水榭,直播内容包括伍子胥传奇故事情景表演、端午祭奠伍子胥、284种冲击上海基尼斯纪录成功的花色粽、昆曲表演《白蛇传》等。苏州人制作的老鼠、竹筒、元宝、七星塔等形状和各种口味的花色粽第一次亮相荧幕,就登上了央视的直播间。苏州昆剧院排演的《白蛇传 端阳》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苏州的昆曲表演艺术。

2015年4月30日至5月1日,CCTV-11央视摄制组来到沧浪街道,拍摄吴地端午民俗专题片,内容包括伍相祠祭祀、端午赛诗会、端午民俗画、香囊制作、青少年学包花色粽、老苏州过端午等。摄制组不仅深入到居民大院等地取景,全面展示苏州端午习俗风貌,还请来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民俗专家沈建东全程参与录制,从专家的角度带着观众一起细致地解读端午民俗,展示苏州端午特色。

沧浪街道文化站站长陈露说,央视的这三次拍摄,她都参与亲自接待。“2013年,节目形式是演讲、访谈,其实真正拍摄苏州端午节的画面并不多;2014年,节目形式是直播,港台和大陆互动,而大陆又有湖北秭归、黄石、湖南汨罗市等其他三个重要传承地的直播点,苏州端午占四分之一;2015年,央视这次拍摄的是专题片,因此内容非常细致、全面,几乎囊括了苏州端午的各种习俗。”陈露还说,从节目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央视关注端午的内容一年比一年细致,一年比一年更深入到普通老百姓家中,更深入挖掘苏州端午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孝爱亲情。

B

老苏州三次走进央视荧幕

老苏州周维青一家在附近乡邻们中可是出了名的,央视2009年苏州文化专题拍摄以及2013、2015年的两次端午节拍摄,都来到了她居住的富郎中巷7号老宅。第一次,央视来拍摄的并非端午题材,而是老苏州一天的悠闲“慢生活”,去茶馆听书、游园林、一家人吃团圆饭等。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拍摄端午题材。其中,第二次是文化学者、主持人曹景行作为嘉宾,与周维青一家畅聊端午习俗、一起包粽子等;第三次是央视拍摄老苏州如何过端午,包括家中挂钟馗像、挂菖蒲,民俗专家沈建东和周维青一家人一起烹饪和品尝“五黄”家宴等。

沧浪街道工作人员经常推荐周维青一家作为老苏州的生活或节日习俗的拍摄样本,原因就是她家从老一辈至今仍保留着老苏州家庭传统的生活习惯。她今年59岁,和丈夫、儿子、媳妇、6岁的孙女,一家五口人,居住在富郎中巷7号大院里。这是一座百年老宅,她的外公外婆就开始在此定居。家中有一个60多平米的后院,院子里是她已过世的母亲王兆薇种上的各种花草,还有一株赫赫有名的原先栽于南京太平天国王府之中的牡丹。

周维青一家可是典型的老苏州。她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王兆薇每到端午都要隆重准备一番,用做衣服剩下的一些绸布软缎做成香袋,内放雄黄,端午节前天晚上挂在蚊帐的钩子上,再买来朱砂给周维青和姐姐周维琳点在额头上,再给姐妹俩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端午前夕,一家人就坐在天井里包粽子,满目青绿的箬叶,晶莹的糯米,傍晚就飘来了香气。包的粽子一顿吃不完,就放进一个篮子里,外头扎个绳子系在石礅上,篮子吊在井水上方,阴凉的井水有冷冻的效果,一般放上10天左右不会变质。

如今,周维青一家每逢端午节就带点熟菜,到她82岁的婆婆徐凤英家中团聚,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徐凤英也是典型的苏州老太太,烧得一手正宗的苏帮菜。端午时节,她总会自制一百多只粽子发给几个子女,按照各家的口味,有肉粽,也有孩子们喜欢吃的蜜枣粽、赤豆粽等。徐凤英虽已年逾八旬,但身体十分硬朗,她也参与了2013年和2015年的两次央视端午拍摄,还现场展示了包粽的手艺。文化学者曹景行回忆说,2013年他来到周维青家录制端午节目,坐在徐凤英身边看老太太包粽子,徐凤英鹤发童颜、和蔼慈祥,令他想起了自己的外祖母当年也是这样包粽子,而自己当时还是个小孩,就坐在老人边上。如今仿佛时空穿越,两个场景重叠在一起,他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心中涌起思乡之情。

C

央视为何要关注苏州端午?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非遗项目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苏州作为端午文化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这应该是吸引央视多次关注的最重要的原因。

苏州民俗专家沈建东介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当年,正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苏州古城。他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开挖的。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后来,夫差赐他自尽,用皮口袋装着他的尸体扔在了胥江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

端午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多水有关,且远古时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有“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极有可能是“像龙子”纹身习俗的遗迹。闻一多先生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故而有竞渡之事。端午的龙舟竞渡是个激荡人心的日子,清朝时候,每届端午日,苏州胥江往往“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平日里不能出门的闺秀们,也可以藉此倾城出游。

端午节家里的厅堂上要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挂了其他诸如山水花鸟福寿图,这时就要暂时取下,等到一个月过后钟馗像取下时再挂。家中桌上还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号为“端午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门挂蒲剑艾鞭以避毒驱邪。

苏州的端午节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给小孩子穿上印有老虎图案的“五毒衣”,同时还要挂上装满艾草、菖蒲等植物的香袋、穿上虎头鞋。每到端午节,苏州地区都将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蚊虫出没,人也容易长痱子、疖等,而小孩子抵抗力差,给他们穿戴这些衣服配饰,主要是希望孩子不受感染,寓意孩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