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数字报刊
改革爬坡
急需驱除“拦路虎”
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得力的工具就是“改革”,最终的出路也在“改革”。但部分领域和一些地方的落实进度和推进力度,仍然让市场主体觉得不痛快,“最后一公里”的获得感不强。一些权力明放暗不放,徒增企业的时间和运营成本。推进改革的爬坡之路上,横卧着一只只“拦路虎”。
“拦路虎”的背后,有种种复杂的成因。监管跟不上,担心放权会出乱子;制度不完善,忧虑改革风险担不起;改革不同步,计较先改先吃亏……尽管存在客观原因,但硬骨头啃不动,深水区不敢蹚,说白了还是利益的固化、观念的藩篱在作祟。譬如,医改动力不足,背后是医生收入和医院利润的联系切不断;电价改革不顺畅,源自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的利益纠缠;城市越发达,户改往往推进越缓慢,是因为户籍背后勾连着大量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福利。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改革从来不易,推进受阻也在意料之中。先秦商鞅变法,旧贵族阻挠改革,高呼“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发端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来也时时杂糅着思想激烈碰撞和利益复杂博弈。然则,而后的统一六国、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不证明改革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惟其磨砺,才始得玉成。(摘自《人民日报》)
公共文化服务
要“适销对路”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持续加强,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已逐渐走向街头巷尾。但一些脱离实际的做法,却让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之间的“心理距离”和实际需求依然遥远。
公共文化服务不接地气,表面上看,是因为一些地方服务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深层原因是由政府大包大揽,难以避免供给上的盲点,容易演变为面子工程,导致效率低下和有限公共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由政府大包大揽公共文化服务又缺乏有效监管,使一些公共文化项目成了部分人发财的捷径、腐败的温床。
公共文化服务应从培育市场主体入手,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这种文化生产与供给方式,既可以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也可以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实现“以需定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当然,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还需解决好“买什么”“向谁买”“怎么买”“买得值”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一方面,应规范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关系,加强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严格价格管理,确保购买行为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应完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摘自新华网,作者董建国、潘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上一篇:大盘视点:沪指收盘站稳4000点,个股全面活跃
- 下一篇:下一篇:(新华视点)谁在消费超标“豪华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