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影视 > 电影

中华文明网

电影应做时代的记录者

发布时间: 2018-07-11 13:05电影
7月4日晚《我不是药神》点映,我是直到听完了片尾曲《只要平凡》才走出电影院,完全止不住眼泪。这部片子在点映...

  我们想要了解过去,历史典籍是一个通道,还可以从文艺作品中零零星星地了解,后者更有趣味,甚至能引发公众更深层次的讨论。 

  近日,《我不是药神》刷屏。它讲的是一个法理和情理博弈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固守良知和底线的道理,讲的是小人物的成长史……这部电影更是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通过艺术手法,将我国“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的经历搬上荧幕,把社会的悲喜与哀乐、各方的无奈与挣扎,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它是一个艺术作品,也是一个社会事件,堪称电影记录时代的典范。 

  泛娱乐时代,人们将电影当成消遣的娱乐,电影的功能变得纯粹单一。但笔者不喜欢这种单一,因为它压抑了电影的个性,变成了纯粹情绪的渲染和发泄,而不再是折射时代变迁的艺术品。比如今天的爱情电影,不见了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青春荷尔蒙的躁动和欲说还休的遮掩,只有盛世美颜下的肤浅表达,缺乏张力,更没有品鉴的价值。电影和故事都是载体,在明里暗里都会折射出社会沧海桑田的变化。 

  电影应该是时代的记录者,缺乏这个功能,它的艺术价值就会打折。历史教科书也会记录时代,但它太过理性和生硬,缺乏美感;而电影的表达更鲜活,更有意境。仍然以爱情电影为例,《重庆森林》里的爱情表达的是后现代都市人的精神领域和情绪状态,那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社会独有的深沉和忧伤;《无问西东》里的爱情并不美好,却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幻灭里给人留一丝温柔的人性之光。 

  我们不反对电影在多领域进行探索,我们欢迎时代语言的多元记录和表达,但扎堆跟风的创作只是为了迎合观众、赚取票房。这样的电影缺乏创造力,更没有生命力。因此,电影与其功利地扎堆跟风,不如观照当下,用镜头捕捉瞬间,用光影记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