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战史传奇

中华文明网

揭真实的红色娘子军:曾500多天中战斗50多次(图)

发布时间: 2016-05-10 17:09战史传奇
电影《红色娘子军》海报。 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百余名女战士,在战火纷飞中书写了中国...

  电影《红色娘子军》海报。

  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百余名女战士,在战火纷飞中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红色娘子军。

  她们的故事,是艺术作品中的经典。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一经上映就风靡全国;1964年诞生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至今仍是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然而,这段传奇的真实历史,却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有一句话的简单记载:“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廿二人。”当电影《红色娘子军》创下全中国8亿人口有6亿人观看的盛况时,健在的大多数娘子军战士,还在琼岛的家乡过着最普通的农妇生活。

  时至今日,所有的娘子军战士都已离开人世。关于她们的历史细节和英雄事迹,鲜少有年轻人说得上来,而对娘子军无中生有的污蔑、对作品中反派形象的所谓“洗白”,却吸引了一些人的“猎奇”眼光。

  走近真实的红色娘子军,需要讲述的太多。

  一句话的历史

  “怎么也没想到,当年偶然采访的故事,现在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81岁高龄的刘文韶聊起寻找采访红色娘子军的经历,依然感慨不已。他所说的“当年”,距今已经将近一个甲子。

  1957年8月,刘文韶的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首次把娘子军的故事从尘封的史料中带到了大众面前,也第一次给这支女兵部队命名为“红色娘子军”。

  刘文韶1934年出生,1950年参加过解放海南岛的战斗,后来当了海南军区(海南军区隶属于广州军区,海南行政公署隶属于广东省)政治部宣传干事。

  1956年,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总政治部在全军展开征文活动。海南军区的征文组织工作落到了刘文韶的肩上。刘文韶当时20多岁,正年轻气盛,自己也想动手写一篇有分量的东西。他的构想很大,想写海南军区的前身琼崖纵队。

  海南岛是老革命根据地,琼崖纵队建立于工农红军时期,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刘文韶想借着建军30周年的征文,把琼崖纵队的历史好好挖掘一下,于是开始查阅资料。

  当他翻到一本32开的油印小册子《琼崖纵队战史》时,里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了他:“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廿二人。”

  刘文韶当即眼前一亮。军史上,女指挥员、女英雄都不少,但作为成建制的完整的女兵战斗连队却鲜有听说。如果琼崖红军中真有这样一个连队,那可真是值得一写的好题材。没想到的是,他翻遍能够找到的琼崖纵队资料,却再没有发现任何女兵连的记载。他又询问了不少曾在琼崖纵队工作的同志,还是一无所获。直到找到时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的马白山将军。

  “马副司令听了我讲的意图之后,非常赞成,他肯定当时确有一个女兵连,称女子军连,活动了两三年时间。不过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建议我到女子军连活动的乐万老根据地找当年的女兵。”

  马白山是琼崖纵队的老领导,既然他肯定,那么女子军连的历史十有八九是真的。随后,刘文韶又找到了当时的海南区党委书记萧焕辉,萧焕辉同样肯定了女子军连的存在,并交代相关部门对他的采访给予帮助。

  刘文韶听不懂海南话,军区政治部便安排摄影记者王学海和他同行,并当翻译。俩人先找到了马白山所说的乐会县(今琼海市)委。接待他们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很热情,可是向他打听“女子军连”,却好像被泼了一盆凉水:从没听说过乐会有红军的“女子军连”。

  刘文韶有些气馁,但不甘心放弃,他换了个问法:“县里有没有女的老红军?”这一问才有了点眉目,乐会县妇联主任冯增敏就是一位老红军,只是恰好下乡去了。

  第二天下午,刘文韶和王学海应约去妇联,冯增敏如约出现。“高个子,大眼睛,齐耳短发,皮肤黝黑,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刘文韶回忆说,“我刚开口介绍完来意,她就哈哈大笑,‘我就是当年女子军连的连长’……”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刘文韶喜出望外,就这样开始了在乐会县长达一个多月的第一轮采访。

  “冯增敏的记忆力很好,也很健谈,或许是20多年前女子军连的往事长期埋在心底,不曾对人诉说,她很兴奋,滔滔不绝,一口气讲了一个下午。”刘文韶清楚地记得,当讲到女子军连的英勇战斗时,冯增敏手舞足蹈,慷慨激昂;提起女子军连姐妹壮烈牺牲的事迹,40多岁的大姐黯然落泪。

  由于语言不通,事情间隔的年代又太久,弄清当时的情况并不容易,尤其是重要的情节、细节以及人名、地名、物名,即便有翻译,理解起来也是相当吃力。有时,刘文韶只能让冯增敏写出来,或画图解释。比如,女子军连攻打国民党民团炮楼时叫“蒸团猪”或“烧猪窝”,反复询问之后,才明白这几个字的写法和意思。原来,当时红军部队的火炮、炸药、手榴弹都少,攻打炮楼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火烧,而“团猪”就指民团一类的国民党地方武装。

  冯增敏工作很忙,刘文韶的采访大部分都是根据她的工作安排,挤出时间。再加上语言交流不便,仅女子军连的历程和主要事件就采访了好几个星期。

  然而,刘文韶和王学海的发掘之旅才刚刚开始。他们需要寻找更多的女子军,这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距离女子军连成立已过去了20多年,何况,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每一天、每一年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冯增敏只能勉强记得一些姐妹住在哪个村子,昵称或绰号是什么,确切的名字和现状几乎一个也想不起来。

  没有别的办法,刘文韶和王学海从县委借了两辆自行车,凭着冯增敏回忆起的简单信息,沿着乡间小路甚至稻田埂,下乡进村,挨家挨户问有没有女红军。俩人花了十几天时间,居然找到了10多个人,包括当年女子军连的指导员王时香、排长庞学莲、班长蔡亲民和战士冯锦英等。这些曾经的女战士已是农妇模样,白天劳作忙,采访只能在晚上进行,没有电灯,煤油灯不舍得点,刘文韶的采访几乎全凭脑子记,偶尔借着灶火和抽烟的火才能记几笔。

  一个多月后,带着满满的第一手资料,刘文韶和王学海返回海南军区。为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刘文韶又辗转专访了当年琼崖纵队的负责人冯白驹将军,并第二次前往乐会县补充采访。“前前后后历时大半年,采访的女子军总有三四十人。”刘文韶说。

  因为女子军连事迹丰富,写作时材料并不缺,所以报告文学中的事件、人物、地点和主要情节都是真实的,唯一进行文学化处理的就是大标题“红色娘子军”。

  女子军连的真实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特务”,当年只是表示特别任务的中性词,但到了刘文韶写作的上世纪50年代,“特务”一词已经演变成了与今天同样的含义,即“间谍”“特工”。刘文韶想避开“特务连”这个名字,最初,他想了“琼岛英雄花”“永不熄灭的火花”等名字,但又觉得太文气,不够朗朗上口。苦思良久,他终于想到,中国自古就有花木兰、杨门女将,一直都有娘子军的叫法,红色寓意革命,娘子军可以包含女干部、女兵,干脆叫“红色娘子军”,既威武又响亮!

  如今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自此为世人所知,已经尘封20多年的女子军连历史,从此徐徐展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