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新闻 > 社会

今日时报

中国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建言献策者

发布时间: 2017-11-10 03:08社会
原标题:中国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建言献策者    2017“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 彭希哲...

原标题:中国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建言献策者

中国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建言献策者

    2017“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 彭希哲

  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调整、老龄化挑战如何应对、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如何解决、生态环境压力如何缓解……这些中国近年来改革发展绕不过的重大议题,都“写”在2017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人口学和社会政策研究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的“研究清单”上。
  “学者,一定要能够顶天立地。”总结几十年来从事人口学研究的体会,彭希哲这样说道。他口中的“顶天立地”,即学者既要有理论方法,也要走出书斋、深入社会调查实践,把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充分结合。
  这也正是彭希哲的学术特色――将所学的西方理论方法应用于研究具体的中国问题。他娴熟运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和人口学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问题分时间、过程、地区和城乡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学术成果,他的学术论著在《科学》(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等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
  “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在老龄化进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转变,社会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变革,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袤的地理面积,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呈现出进程快、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地区差异明显等特点。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庭模式,中国政府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扮演的角色也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特色的老龄化,彭希哲联合复旦、北大、人大、浙大、上海社科院等单位从事人口老龄研究的学者共同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研究的开展,努力为老龄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应对老龄化战略做出贡献。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彭希哲对国际人口学理论和相关技术方法的熟练掌握,更离不开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也得益于他长期在基层开展田野调查等经历经验。他曾说,“这段经历对我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我后来的人生态度和研究导向,让我更加现实,更加接地气。”
  彭希哲的研究成果和战略思考对中国人口和相关社会政策的影响,也印证了他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他也因这些成果和贡献被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授予第三届“杰出贡献奖”,并获得了我国人口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人口奖。
  随着在人口学领域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彭希哲发现,人口问题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各种各样的学科,他的研究对象便从纯粹的人口学逐渐过渡到以人口为基础的相关的社会政策公共政策,跨学科交叉研究也成为彭希哲及其团队的一个重要特色。
  目前,彭希哲的研究团队正在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开展一项跨学科合作。彭希哲从事的人口和社会政策研究,是一项基于数据和证据的研究。在老龄政策系统研究中,需要对现有政策的进行文本分析、建模,并采集相关动态数据; 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顾宁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社会秩序的社会计算理论和方法研究”,他们通过计算科学表达出的问题也需要彭希哲及其团队运用人口学、公共政策等相关社会科学的知识进行理解。
  近年来他始终在努力推动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中更多地利用数据资源。他所主持的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从十年前开始酝酿到至今已完成3次调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他目前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的主任,十年间不断地专家咨询、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立项和经费运作、统筹人力资源、开展学术服务,而没有个人直接的学术成果的产出。彭希哲正是凭着他对学科建设和复旦发展的执着,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
  1993年,彭希哲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在指导一二十个学生。谈起“彭老师”,学生们既觉亲近,又充满敬重和感激。
  彭希哲的学生之一、现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常务副校长的周小平感慨到:“如果不是彭老师一直督促我,可能我最后就无法毕业、取得博士学位了。”他在在职读博的期间转换过两次工作岗位,一度怀疑自己能否完成博士论文。彭希哲找他充分讨论论文提纲、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并督促周小平最终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回忆起跟随彭老师学习的几年时光,周小平说: “彭老师对学生很关爱,但他在学术上是毫不让步、甚至不留情面的,一定要求你达到学术的标准。从彭老师那里学到的一些研究方法、思考习惯和工作方式,对我现在的工作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得知自己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后,彭希哲在自己的学生群里发了一句话:“一生教书育人,能有这样的学生和朋友,比得到什么样的奖项都更重要。” (文/向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