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金融吴文雄做客正和岛《对路大讲堂》:互金监管或驱动行业
图为:91金融吴文雄做客正和岛《对路大讲堂》栏目
近日,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做客中国商界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正和岛《对路大讲堂》畅谈互联网金融那些事儿。吴文雄表示,互联网和金融二者有天生的共通性,移动互联网时代二者形成的高纬度结合并非是颠覆性的,本质上仍是金融,是二者蔓延式、相互融合的创新金融模式。谈及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落地,吴文雄指出监管在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也营造出宽容创新的氛围。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将向规范化、融合化、更加创新的方向发展。此外,在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时,用户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投资需求等,理性看待财富增值,切勿随市场热度而盲目投资。
视频链接为:
以下为《对路大讲堂》节目实录:
他第一个提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概念,打造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吴文雄:我觉得我身上具备的金融属性,来自于我过去对于互联网的深刻理解。而互联网这种基因也能够去跟金融做一个很深入的融合,这种融合造就了你的模式、你的产品、你的服务。
如何拿捏互联网与金融的变迁?
吴文雄:到底怎么在互联网和金融之间拿捏这个分寸,因为金融的分寸是安全的、合规的,受控制、受监管。而互联网的属性一定是强调用户的开放、信息的共享。
作为《蔓延式创新》的作者,如何总结互联网金融从零到一的根源?
吴文雄:两者其实本是属于天生的一种共通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两者之间形成一个高纬度的结合,而这种结合不是颠覆性的,而是相互融合、蔓延式的。
如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革命性的冲击,带来这一新的金融时代来临。“对路大讲堂”导师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做客对路,分享互联网金融的从零到一。
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看法?
吴文雄: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已有三、四年的时间,行业关注度很高,媒体,包含政府,包含普遍的用户,对行业的认知程度也比过去刚开始野蛮生长的时代要更加清晰。
2015年底,我们也看到央行为代表的监管层开始出台很多细的规则,来约束行业的发展,引导行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但我可能会觉得这种方向,这种约束对行业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深远。有些同行会认为说监管政策的出台会摧毁这个行业。当然乐观点会认为说传统金融市场会占未来主导地位。互联网金融过去的颠覆式,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创新,会逐步回归到正常的轨迹。
在我看来两种论调更多还是就互联网和金融本质上两者的特色进行讨论,到底是金融的属性更高一些,还是说互联网未来会创新很多新的产品、服务,未来会占据主流。这两种论调,我觉得回归到本源还是要尊重金融业务的本质,基于人的需求,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来产生货币的流动,并且为它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定价。本质上金融行业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会随着介质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未来的行业发展会趋于更加融合的方式去发展。用户的需求在变化,但是金融的属性没有变化。我们获取用户、分析用户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服务用户的产品和服务用户的本质没有变化。所以无论是传统银行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可能迎来一个巨大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经济4年的野蛮生长,行业进入到一个规范的状态。但这个状态更多还是很宽容的一种创新的氛围,容许你去借助于互联网的方式在整个市场进行创新,无论是产品的创新,还是模式的创新,还是服务方式的创新。
这个创新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是机会,对于我们这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会。它未来会走向一种融合,融合的结果是我们会看到越来越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下的,金融企业来为我们那么多在不同线上场景下的这种生活的中国的用户,提供更加普惠的,适合于他的金融产品,金融消费。让人和金融这种关系变得更加的亲密和融洽,这是未来我们巨大的机会所在。
所以,两种论调都是过于绝对,我会觉得金融还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机会的市场。就看你怎么去在监管的规则下合规经营,做这样相应的创新。机会无处不在,把握好风险,那么对于创业来讲,会有更大的空间和未来。
91金融平台模式的独特之处?
吴文雄:正是对于行业发展有这样一个态势判断,包含对用户需求本质的理解,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其实是每天都在思考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调整。而不是说坚持做一个事情,在方向坚持的情况下,其实有很多路径可以去选。在不同结点怎么去找到你的下一个很核心的业务,不断地去调整和试错。这可能是我们区别于很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或者为什么说我们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在金融领域里面我们获得一个快的增长的原因。
我觉得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的优势还是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以及对于金融业务的尊重,怎么把这两者嫁接好很重要。传统金融的从业者会有很多思维上的禁锢,那么在用户的服务体验上,产品创新上,缺乏跳跃式思维,或者叫互联网式思维,基于用户去展开服务。借助于IT的系统和手段,基于现代的一些移动互联网无数个细分场景下的数据优势来展开服务,这点可能缺乏。
而互联网企业又过于去迷信互联网快速增长,免费的商业逻辑,带来的风险不可控。所以过去的两年里面,很多企业出现危机,无论是道德风险还是经营性风险,最终对行业是一个伤害,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伤害。
我们来看91金融的发展,还是把这两者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结合。既有互联网相应的业务,基于我们的超市业务去获取用户,去分析用户,去围绕用户的需求去产生创新产品和产生这种服务的一些产品,服务类型产品。
同时,我们金融这一端也在不断尝试,不是用金融的业务逻辑去理解金融,而是用互联网这样一些方式去理解金融。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我们跟很多的金融机构来合作,把我们从用户获取这一端所来的用户,然后我们对接到传统金融体系里面。
那么,我们也创造了很多交易的结构,交易性的产品,还有我们平台性交易的系统,这个其实是我们的一些创新点。这些创新点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在不同阶段,以半年为结点,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使得我们始终对于行业来讲是个创新者。
对于政府来讲,这也是符合它的一个在监管游戏规则里面去运作的一个企业。
对于同行来讲,我们始终还是有很多新的服务和产品,可能远远超过了这些同行,所以这是我们核心的一些竞争力。
我也希望说未来整个行业能更加理性面对监管,面对这种成长中的困扰。因为这个行业的繁荣可能不能靠一、两家企业去维系,而是要靠更多小而美的这些企业共同去成长,才可能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才可能有共同的成长空间。
从互联网到金融是跨界还是创业?
吴文雄:我觉得连贯性还是很强,因为在我理解金融和互联网的关系,我过去是做互联网金融出生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在2011年我们介入到互联网的一些业务,在这里面发掘到一个市场是:怎么利用互联网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去改善业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个事情是个纽带,它是个天生纽带,我觉得是互联网+。
我们在2011年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做金融机构,现在我们也没有这么去理解,所以它的延续性还是很强。在这个延续的过程中,你才会意识到互联网跟金融结合会越来越深。不简单只是说你通过互联网帮助一个企业去找到一家银行,找到一个贷款的用户,或者是为一家中小企业找到融资那么简单。而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优化你的业务,慢慢慢慢的你开始有互联网的属性,你有精确化的用户,有用户获取的方式。
但是同时你有能力开始服务好这些客户的时候,你就有能力跟金融机构去谈更深入的合作,你开始具备了金融机构的一些属性。比如说你的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资产的一些风险控制,那么这个过程中开始具备更多的能力,开始在互联网和金融之间游刃有余。
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讲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在业务探索过程中不断去试错的过程。很难去把两者去割裂开,是一个跳跃,是一个跨越,两者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也如同我们对于这个行业,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和金融的理解一样,到现在我们都会有很多行业的同仁在思索,到底我们是做互联网还是做金融?拿捏不住。
前几天行业有个会议,我们同行有个会议,即便是现在做的非常成功企业的领袖也在思索,到底怎么在互联网和金融之间拿捏这个分寸?因为金融的分寸一定是安全、合规,受控制、受监管。
而互联网的属性一定是强调用户的开放、信息的共享、自由设计的一些文化。那么,这两者之间的用户群体也不一样,金融的用户一定是这种在过去观念里面很呆板的,是很严肃的,是很有这种头脑的。而互联网的用户是属于很年轻的,很追求这种新鲜的事物,有很多反叛精神。
这两者的结合,其实到现在来看,都是一个需要强调的结合的事情。你超过了某一个,就可能会违背原来的一个规则。出现那么多所谓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问题,也是因为把两者的界限没有做很好融合的一个原因。
我觉得我身上具备的一种金融属性,来自于我过去对于互联网的深刻理解。而互联网的基因也能跟金融做一个很深入的融合,这种融合也就造就了你的模式、你的产品、你的服务。这对于我来讲,也是很幸运的一个结合。这也都是一种创业的过程,自我塑造的过程。从一个公司没有,到现在有这样的规模,这个过程我觉得也是一种自我速度、自我创业的过程。
如何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
吴文雄:传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真正很主流的一些投资者都是我们叫合格投资者。储蓄用户不算,因为银行提供的是标准化产生,是很安全的,有国家的背书,不存在需要去做投资额的交易,把钱存银行就可以了。
但随着移动手段的丰富,有机会让更多人去接触金融的产品,理财、分期,还有很多场景的一些支付。各个不同层面的用户,都有可能去通过金融的手段,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或者叫财富的增长。这是区别于过去这样一个人群。
那么,这个时候其实一方面要去看我们现在能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或者企业或者银行,它们到底能不能够更安全的去为这些用户提供服务,安全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反而不是说像追求这种金融回报,追求这种认同度的一些品牌或企业提供的产品。
而金融服务理解为是一种金融投资,或者是服务理解是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最重要是安全。我们的平台能不能够提供安全的产品,而不片面讲收益率。这个是这个知道的底线,因为只有足够安全,才可能保证更多人被普惠。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用户能不能更理性对待这些金融产品,收益率很高,是不是足够安全?另外,个人能够承受的风险到底是多少,自己要有一个明确判断,对于金融的风险去选择相应的产品。我们现在很多的银行还有互联网金融平台它有很多的渠道,各种方式来去把很多资产包装成产品,各种类型都有。
你年龄多大,你有什么样的经济收入,用户能不能比较明确的知道自己适合于什么产品。如果你有100万,你有一个流动的资产,你需要做一个配置,分散投资是一个安全的选择;第二,能不能把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或者资产做合理的配置,去匹配相应的风险,这个还是需要自我学习能力。
我建议你要去成为一个相对专业的一个个体,否则你最好不要去碰,因为对你来说服务是不对等的,而且知识也不对称。那么,可能最后你出现的问题是:你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后你的投资有很大的损失。就如同说不建议所有人都要去炒股一样,你应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去做一个储备,来帮助你做判断。
而并不会因为产品多了,就被内心的冲动或者是被别人影响去投资,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去做投资的。你可以选择理财,但是你也不要被自己的贪婪或者是欲望所驱动,去选择高收益的。因为你不专业,所以你没办法判断这个高收益是不是安全的,所以你还是去选择一些品牌还可以的,以及有好的产品,这也许对很多用户来说你可以这样去选择。
对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扛风险能力很强的,有机会可以配置一部分资产去选择高收益的,新的服务和产品。这个是要区分对待的,那么我也是建议更多的这些,我们的投资者要理性看待财富增长需求。万世万物有过程,千万不要随着市场的热度去投资,“投资”两个字是有门槛。
- 上一篇:音乐大讲堂回顾:从“洋为中用”到“中为洋用”
- 下一篇:下一篇:【乐仁堂健康大讲堂】母亲节送份健康给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