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wiki的探索与实践
标签:style log com http 使用 代码 sp html 问题 Wiki站点强调团队的合作,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协作环境。其中完全没有著作权的概念,资讯与知识不再是单向地由权威地自上而下发放,而是完全多向交流,中心与周边的角色随时逆转,知识是互动、协商、众声喧哗的结果,Wiki站点的读写生态和知识观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后现代文化理念的实现。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其想象成为一个实践社区,在这里你可以将你所发现的问题张贴出来并进行讨论,因有其他人的协作工作,你从中可以获得一种群体性的应用性知识,同时又不像BBS那样 主 旨松 散 和 无 组 织 性 因 其 开 放 性,协 作 性,简 易 性 的 特 点,它 在 教 育 教 学 中 有 着 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有些还在探索之中。 一.Wiki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作为教育教学信息源 由于现今的多媒体课堂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课堂有着信息量丰富、容量大等特点,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课和记笔记之间的矛盾,往往二者不可同时兼得。 通过将教学内容信息发布在Wiki站点上可解决这一矛盾。 Wiki作为一个简单的W eb 站 点,从作用上看与普通 教育 站 点一样 都 是 作 为 教 育 信 息 源 。各 种 教 学 资 源 ,如 讲 义 、论 文 、电 子 教 材 、图 片 素 材 等等,任何人都可以添加并允许其他人修改、完善和扩展,这样Wiki站点就成为积累该领域资源的一个丰富的教育信息源。如果发挥Wiki的群体参与和更新迅速的优势,建立各种教育Wiki站点——都是内容丰富精致且不断增长的教育信息源,将极大地填补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 (二)作为师生网上学习交流、协作共创和问题解决的环境 利用Wiki给我们提供的环境,可以搭建起网上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信息的发布(如课程表、课程内容的公布)、相 关 活 动 的 策 划 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等等。这有利于班级情感的交流和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使用Wiki,可以促进师生交流,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评语等写入Wiki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 法进行添加、修改和删 除。由于Wiki具有历史恢复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在权 限上不加控制,尽可能让学生不受 限 制地参与进来,达到真正平等的 师生互动状态。 同 时 ,学 生 的 作 业 、读书笔记也可放入Wiki中,教师可以在Wiki上直接评阅、更正和附上评语。 (三)作为课程和学科建设的工具 对于那些授课面广,授课人员多基础性课程,通过Wiki可集聚各人之长,由众位教师共同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让整个课程的资源更充实,内容更详尽。 另外,利用Wiki,将教师的研究成果或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同时教师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也更具目标性。由Wiki的独特优势加上每个教师的参与,共同实现整个学科的建设。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有教育技术百科,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搭建的建设教育技术学科的平台。 为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扩大知识面,利用各种资源,在工作和学习中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甚至其他领域和地域的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合作。Wiki等工具的使用,可以作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有效工具。 (四)论文协作写作:分布式学习 Wiki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不仅表现在外部学习兴趣的浓厚,而且 反 映 出 内 部 学 习 动 机 的 强 烈 ,因为Wiki能够给学生一种语言表达、抒写真情的自我感、归属感、成就感。同时,Wiki打破了传统作文交流的时空限制,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共 享 达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程 度 ,作文 指 导 的 范 围 、交 流 的 信 息 量 都 有了明显的增加,因而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比较典型的一个实例就是,东行记百科上的以Wiki为论文协作平台的实验,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协作架构在Wiki平台上,充分发挥Wiki的容易修改和及时存储的优点以及平等、开放、共享的Wiki文化 精 髓。在一个新型的开放的环境中与全国各地的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毕业论文,共享灵感和智慧,最后完成论文,开拓了开放性写论文的模式。 (五)主题资源建设 主题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个体单独完成 ,而需要群体(一个班 级、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等)的协同工作,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需要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Wiki技术满足了群体协同工作的需要。因为Wiki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多人协同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 甚 至 任 何 访 问 者 )维 护 ,每 个人 都 可 以 发 表 自 己 的 意 见 ,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六)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策略探究 最初的Wiki专题网站页面,由专业知识老师和网络管理老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等的需要来编写设计,构架一个脉络清晰、主题鲜明的目录结构,引导学习者不断扩充这些 相 关 知 识 ,使 得 内 容 详 实 、条 目 细 化 。在专题研究中,教师能更准确 的把握学生的研 究 动态 、研 究 进 程 ,在 协 作 共 建 中 ,以 平 等 的 身 份 参与 到 其 中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给予 适 时 、适 当 的启发、引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至迷失,确保学习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 Wiki专题网站使得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变化。 评价学习者信息素养应用到问题的提出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七)问 题 协 作 式 教 学 模 式 探 究 Wiki作为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一种问题解决的承载工具,它的作用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问题协作的解决的平台,它的具体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学习者在参考他人的见解时,可以全面地、条理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2.展现问题解决的整个动态过程,有助于教师的指导与监控; 3.展现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与整合; 4.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分文流的内容平台。 在刚开始接触Wiki时,由于是新事物,学生们以及教师们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好奇感,利用这种模式上课将会很人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学生们的这种新鲜感将会消失,学习效率降低,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提出这些与学生们生活贴近的问题,一些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等。 Wiki的操作简易、开放、共享共创等特性使其迅速发展,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促使人们共享共创知识、激发知识创新、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我的wiki实践: 1.在类似wiki的工具中(如:百度百科,搜狗百科)搜索相关词条,查找有关该词条的相关信息; 2.创建网络上还没有的、自己想要编辑或了解的相关词条; 3.对想要添加或修改信息的词条,点击“编辑词条”,进入词条编辑。 三.在wiki中搜索“web2.0及其技术” Web2.0 是相对于Web1.0 的新的时代。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内容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即web2.0。 Web2.0 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Web 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Web2.0以去中心化,开放,共享为显著特征: 1.用户分享。在Web2.0模式下,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观点。用户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 2.信息聚合。信息在网络上不断积累,不会丢失。 3.以兴趣为聚合点的社群。在Web2.0模式下,聚集的是对某个或者某些问题感兴趣的群体,可以说,在无形中已经产生了细分市场。 4.开放的平台,活跃的用户。平台对于用户来说是开放的,而且用户因为兴趣而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他们会积极的参与其中。 web2.0特点 (1)多人参与,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Web1.0里,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或站长)定制的,比如各门户网站;而在Web2.0里,则是由机构和个人共同提供资讯。 与web1.0网站单向信息发布的模式不同,web2.0网站的内容通常是用户发布的,使得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也就意味着web2.0网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例如博客网站和wiki就是典型的用户创造内容的指导思想,而tag技术(用户设置标签)将传统网站中的信息分类工作直接交给用户来完成。 (2)人是灵魂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各个人共同组成互联网信息源。Web2.0的灵魂是人。 (3)可读可写的互联网,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在Web1.0里,互联网是“阅读式互联网”,而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不仅用户在发布内容过程中实现与网络服务器之间交互,而且,也实现了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 体现出的方面是各种微博、相册,用户参与性更强。 (4)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 web标准是国际上正在推广的网站标准,通常所说的web标准一般是指网站建设采用基于XHTML语言的网站设计语言,实际上,web标准并不是某一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web标准中典型的应用模式是“CSS+XHTML”,摒弃了HTML4.0中的表格定位方式,其优点之一是网站设计代码规范,并且减少了大量代码,减少网络带宽资源浪费,加快了网站访问速度。更重要的一点是,符合web标准的网站对于用户和搜索引擎更加友好。 (5)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web2.0技术可以成为web1.0网站的工具,一些在web2.0概念之前诞生的网站本身也具有web2.0特性,例如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免费信息发布和网络社区类网站的内容也来源于用户。 (6)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web2.0有一些典型的技术,但技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web2.0技术本身不是web2.0网站的核心,重要的在于典型的web2.0技术体现了具有web2.0特征的应用模式。因此,与其说web2.0是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如说是互联网应用指导思想的革命。 (7)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的元素 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以BBS和博客为主要代表,“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并存。例如RSS、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会书签、SNS、社区、分享服务等等。博客是Web2.0里十分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在未来里,博客的地位将更为重要。 Web2.0实际上是对Web1.0的信息源进行扩展,使其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Web2.0以互动交流为特点,对信息的把关较为模糊。 web2.0技术 Web2.0概念的说明,通常采用典型Web2.0网站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问答式网络社区(ASK)等。 下面是对Web2.0相关技术的简单介绍 1.Blog——博客/网志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B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想法、与他人交流以及从事其他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2.RSS 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 3.WIKI——百科全书 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有关wiki的探索与实践 标签:style log com http 使用 代码 sp html 问题 原文:
- 上一篇:联通和金立签署战略合作:探索手机线下渠道新模式
- 下一篇:下一篇:清远探索完善大病医疗保障机制汇聚780万元“大病关爱”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