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文化

中华文明网

让市民把文化当“日子”过

发布时间: 2016-06-23 16:23文化
八年多,陈平院长和他的艺术团队尽心尽力,充实和踏实地工作着,无论是艺术生产还是艺术普及,他们尽量把每一...

首都文化风向标——人物访谈篇

8

校尉胡同小学的学生参演国家大剧院版歌剧《阿依达》。

“一个人要保持永远的热情和激情,充实地快乐地度过每一天。你可能这辈子没干什么大事儿,但是回过头看看自己没有虚度,就觉得这辈子过得特值!”这是陈平院长发自肺腑说的一句话。八年多,陈平院长和他的艺术团队尽心尽力,充实和踏实地工作着,无论是艺术生产还是艺术普及,他们尽量把每一件事情做到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当然,他们最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普及的受益者,希望每一个人都和他们一起分享丰硕的艺术成果。

管好这剧院实在太不易

信:从基层文化干部,到文化馆馆长、文化局长,再到主管文化的副区长,您也曾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在来大剧院之前是东城区的父母官,曾策划并主持了王府井商业街改造、东方广场、皇城根遗址公园等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管理一座国家殿堂级的剧院,您驾轻就熟的管理艺术应当也源自之前工作经验的积累?

陈:我从1978年到东城区文化馆当文艺干部,再到文化局,后来又在区政府、区委工作,多年文化工作经历和党委政府工作经验,确实为驾驭大剧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后读工商管理硕士的过程中又学到了品牌市场营销等课程。可以这么说,我之前的所有经历和积累好像就是为了来国家大剧院工作而准备的。不过相比起之前的那些经验,大剧院的管理工作更专业,体量大、系统复杂、运营难度高,能让这样一个巨大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实在是太不易了。除了以上的七大压力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压力,那就是没有先例可借鉴,没有成功范本可参照,所以仅仅靠以前工作经验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虚心向国际先进剧院和艺术机构学习。管理好这样一座殿堂级剧院,关键因素之一是要具备现代化管理的意识,把国际剧院的先进模式、个人的丰富经验与大剧院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要迅速组建一支有理想、有热情,具备高专业技能的年轻运营团队,在市委领导下,完成中央交付的重任。

用潜移默化滋养观众

信:多年来,大剧院始终奉行“艺术改变生活”的理念,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陈:对观众的培养既是我们坚持“人民性”宗旨和“艺术改变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解决演出市场供需矛盾、连通演出产品与观众需求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这也是剧院艺术功能的体现,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艺术改变生活”绝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口号,而是要将它深深地植入到观众心智中,我们一手拉着艺术家一手拉着观众,一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边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剧院、艺术家、观众三者一起联手去践行。正如人们常说,一个城市的市民,如果把文化当“日子”过,而不是当“节”过,那这个城市就可以称之为文化之都。国家大剧院这些年潜移默化的“滴灌”,正是让市民的“日子”不断受到艺术的滋养,让更多人了解大剧院、走进大剧院、享用大剧院。剧院是谁的?剧院不只是政府创建的艺术机构,剧院还是大众的,所以我认为让人民享受艺术、让艺术改变生活,这正是国家建设大剧院的初衷。

看观众进场是种享受

信:大剧院作为高雅艺术的殿堂,让许多市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这方面,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时刻?

陈:令我印象深刻的时刻有这么几个:一个就是每天看到那么多观众安安静静地坐在剧场里,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演出。外国艺术家们来大剧院演出,最令他们惊叹的就是中国观众的素质。

我们的观众是那么热情、那么真实,而且有那么多黑头发(年轻人)!我们到欧洲看音乐会,观众席一片一片的白头发(老年人)。这令外国艺术家赞叹和羡慕,他们看到了中国艺术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未来。

第二个我印象最深刻的时刻,就是每天开演前的一小时,站在大剧院橄榄厅看到北门入场口那涌动的人潮,观众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一个个面带幸福的微笑走进剧院。他们在公共空间或看演出、或观展览、或品咖啡、或穿梭于艺术品一条街,与“阿依达大船”合影留念,无论是天真的孩子还是白发的老者,每个人都乐在其中,流连忘返……这俨然就是一幅国家大剧院的“清明上河图”,感受到剧院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我就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工作的价值。

我认为,这就是建设国家大剧院的意义所在,是国家文化发展繁荣对人民的回馈,是国家承诺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兑现;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生态,是中国文化崛起、国富民强最生动的写照,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给人民的一种福利;这就是北京宜居城市最好的标志,也是我本人最幸福的时刻。当看到这座剧院正在不断滋养人们的心智,涵养着这座城市时,我觉得自己和大剧院的所有同事们,特别是大剧院的年轻人,为这份事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9

精彩纷呈的开放式“微演出”。

特想把成功分享出去

信:八年多来,大剧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作为掌门人,您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陈:分享!大剧院成功了,我们特别希望让全国的观众、全国的剧院、全国的院团都来分享大剧院成功的果实。“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希望全国的同行们能够分享借鉴大剧院的成功经验,共享大剧院这个国际交流平台,使剧院这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对世界来说,中国国家大剧院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了,在国际表演艺术领域成为领袖级成员和领导性品牌应该说是可以实现的!这几年,我接触了全世界几百个剧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的院长(团长),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随着大剧院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许多国际艺术家、艺术机构从一开始对我们趾高气扬,到今天与我们平等对话,甚至成为很好的朋友。如今,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在把世界上顶级的艺术家和剧目请进来的同时,也将把中国最好的作品和最优秀的艺术家和团队推向国际舞台,这是我们的梦想!

信报记者 张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