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军事 > 环球视野

中华文明网

谁家孩子获得了教育优惠政策?

发布时间: 2016-05-18 13:43环球视野
自1999年高校扩张以来,弱势群体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相对更少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无法突破初中到高中的瓶颈...

吴晓刚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江苏、湖北等地家长抗议的余波还在,东西部教育差异的问题再一次被摆到了聚光灯下。

4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在谈到“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时,具体措施表述为: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21万人,其中本科14万人,由北京、天津、江苏等14个省(市)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10个中西部省(区)招生。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安排6万人,由中央部门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承担。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在本科一批招生的本地省属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重点高校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不低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组织有关高校足额落实上述招生计划。

从上可以看出此次教育部希望划拨的是“211工程”大学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名额,这也正是让江苏、湖北等地家长们大呼“教育公平,反对减招”的重要原因,划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名额动了中产阶级的奶酪。

吴晓刚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他对为期五年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考生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直接影响;是否毕业于重点高中,特别是省级或者全国重点中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获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机会;而目前的招生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

在吴晓刚看来,当下的中国已经上大学已经不是件难事了,而是谁家的孩子能上一流的大学,为此中国的中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拼尽各种资源,而这些都是贫困家庭的小孩无法企及的,因此,教育在促进阶层之间流动上变得越来越困难。

更让人沮丧的是,吴晓刚发现,自1999年高校扩张以来,弱势群体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相对更少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无法突破初中到高中的瓶颈,接受高等教育这个机会对于他们来讲便没有任何意义。

对话:叶宇婷

教育公平最主要不是区域差异而是阶层差异

凤凰资讯: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的这一通知引发了江苏、湖北等地家长强烈反弹,他们认为划拨招考指标会影响这些地区考生的升学率,并呼吁“教育公平,反对减招”。你怎么看高考指标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做法?

吴晓刚: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能不能促进社会流动,在最近几十年,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一直很被关注。这种划拨的方式证明了目前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地区差异问题已经很突出了。这种做法动机是好的,但我个人觉得太粗糙了,这还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思维,这还是计划经济的方式,拿出的这些名额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我觉得也是怀疑的。

这次也是一个好事,让大家重新来想一想,高等教育的招生名额如何设计分配才是大家稍微能接受的方案,这是需要讨论的。这个之前大家已经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才提的,江苏人不是说不愿意把3万多个名额让出来,而是说为什么北京、上海不拿出同比例的来,实际上是不满北京。  

以前财政拨款到中西部,没有关系到切身利益,家长是看不到的,但划拨名额这个是明显能看到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零和游戏”,只要是一个竞争性体制,你有了我就没有了。现在上大学,上个二本三本没什么了不起的,对于中产阶级来讲,要上就上好大学,要么上国内一流大学,要么就送出国。原来是上不上大学的问题,而现在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

公平是一个辩证的东西,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公平,但具体怎么去落实这个公平,永远是一个悖论。这在美国也是一样,原来对少数族裔在教育上有一些平权政策,白人会认为是反向歧视。这就是“零和游戏”,大家都想得到的东西,给了一些人,另一些人就会失去。     

凤凰资讯:这样的做法能否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吴晓刚:从某种程度上当然是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呢?不是说增加中西部人上大学的机会,而是为了促进西部的发展。而实际是,中西部的人到了东部可能就不走了。 以前我们在北京招生,西部生源是招了之后必须要回去的,如果在北京找到工作,必须要省招办的人允许在外面工作才行,这就是为了防止西部的人才留在东部不走。        

我觉得教育公平的问题,最主要的不是区域差异,而是阶层差异。我们说所谓的公平,不是说让穷人都能上大学,而把那些成绩好考得上的人拉下来,而是不应该受到能力以外的因素影响而上不了大学,不会因为在中西部处得位置不好,就上不了大学。在中西部的一些人口大省,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确实比较有限,这些学生在本地可能是很出色的,但是因为名额的限制,反而不能上比较好的大学,这样会导致很多不公平。       

机会就是结构,只能改变结构,每个人有同样的机会,但是你的考试还是必须通过你的能力。  

教育体制结构化晚一步竞争就跟不上

凤凰资讯:除了能力之外,在我国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考生入学?

吴晓刚:不止我们国家,每个社会都是这样的,你的家庭背景会影响你的能力。

现在的教育体制是非常结构化的,买不起学区房,孩子再聪明都上不了那个学校,而进入好的小学、进入好的中学,这个机会每个人就不一样了。所谓机会公平,人人公平,不是这样的,这个社会用各种各样的制度将其分割开来。为什么今天中产阶级的家长会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竞争稍微晚了一步,或者加不上那个塞,就完了,你后续再投多少,可能会有一点用,但是就不如搭上一个快车。

另外的结构会更加宏观一点,无论是招生体制也好,学校制度也好,这些东西都会成为限制人们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机会结构的壁垒。   

凤凰资讯:你认为高等教育招考政策是否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吴晓刚:当然。但反过来讲,是不是应该向江苏、湖北倾斜?我觉得也是当然。政策肯定是需要向西部倾斜,因为他们地方学校少,但是东部的需求可能会更大。 

东部地区的高中教育目前基本完全普及了,它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高中毕业后上大学,这个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而中西部地区的问题不是这个,它根本还没有达到这一步,它的中等教育还没有普及,一些地方的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初中到高中中间有个瓶颈突破不了,还达不到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步。

这里有一个公平谁受益的问题,我们传统上是以地区来划分,西方是以种族肤色来划分,但实际上我们开始讲的公平不是这个意思。黑人可能历史上受到了一些歧视,所以从统计学来讲处于一个弱势地位;我们国家西部地区的居民也处于弱势地位,但西部也有过得好的,也有中产阶级。我们的政策原来是想帮助穷人,但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你会发现,最后获益的不是我们原来想帮的那些人。

西部穷人多,你觉得把名额划拨给他们,穷人就能上大学,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可能是西部某个重点中学用上了名额,他们需要帮忙吗?不需要的。美国也是这样的,政策获益的是黑人的中上层,仅仅因为他们利用了肤色这个优势。那些真正穷人的孩子呢?他们的父母根本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个政策,这实际上会造成另外的不公平。

凤凰资讯:也就是说政策真正想要倾斜的人最后没办法获益?

吴晓刚:所以这不简单是名额划拨的问题,而是怎么提高西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让西部的贫寒子弟能够有机会进入西部的优质高中教育,这个非常重要。1999年高校扩招,把大门打开,而实际是农村的很多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中西部农村的孩子最主要是初中上高中的瓶颈没有突破。东部地区没有这个问题,他们主要是高中上大学的压力,而中西部农村的小孩上完初中就去打工了,扩招这个大门打开对他们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

教育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如果是社会保障或者社会福利,我给钱,所有人都会拿到一样的钱。但如果是给机会的话就不是,去抢的一定是有能力有知识的,知道怎么去利用这个机会,我不觉得我们最初想帮助的人能从这里面得到多少。

光划拨名额是不行的,而应该制定专项计划,比如针对农村的专项计划,他必须要有能力参加高考,没有能力是不行的,但是不能因为有了能力,而家庭条件不好就上不了重点中学。重点中学都在省城或者主要地级市,很多农村孩子是没有机会的,这是应该专项扶持的。

教育优惠政策更多是中产阶级的孩子获得

凤凰资讯:你的研究里谈到国家对于高考学生的各种优惠政策,获得的更多是家庭背景好的学生。

吴晓刚:对,都是中产阶级的孩子获得。有的农村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们的父母根本不会知道这个东西。这次江苏、湖北到省政府省教育厅前去抗议的是什么人呢?是中产阶级。这些人才会关注自己的孩子如何在这个制度里游刃有余,我去给你报个什么名额,贴个什么标签,让你在竞争上得到好处,获得优势。在美国也是这样的,都在给孩子积累这些,最后申请大学时用。

如果把大门打开,只要有操作的空间,中国人都会去操作,谁会去把这个政策用好呢?一定是有阶层的。以前为什么大家觉得公平,就一个分数,但这不完全测量考生的能力,忽视了其他的东西,但换个角度讲,这个能力是怎么测出来的,家长马上找到面试老师都是有可能的。这对于同样聪明但是没有资源的孩子来讲是不可能得到的。   

钱和知识越来越重要,有钱可以交赞助费,能送孩子去好的学校,上好的班,但是在这个高度结构化体制里面,其实最初拼的还有家长自己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源,小孩进去以后拼的才是小孩。    

凤凰资讯:贫困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学生之间的教育鸿沟有什么办法能尽量缩小?

吴晓刚:今天可能会说某个孩子不行啊,只会读书,但如果拿综合素质来招生对这个小孩是不公平的。现在自主招生和优惠政策上管得比较严了,几年前很乱的。

对于贫困地区的考生来讲高考后应该在别的方面给予他们一些资源,比如综合素质,他们原来家里没有提供这些机会,不是说孩子就不行,专项计划实际上相对来说是做一种补偿,但这个不能以牺牲能力为前提。

教育促进阶层流动变得更困难

凤凰资讯:有观点认为,高考倾斜应通过扩招,而不是“切现有的肉”。你怎么看“扩招”一说?

吴晓刚:扩招没用。我觉得具体的政策实施可以通过扩招,但这次的情况谈扩招就有点笨了。专项计划就应该是中央给另外的名额,香港也是这样的。扩招本身用处不算太大,如果要扩招,为什么不去中西部多设几个学校呢?扩招应该算大众教育,我给你机会,完全凭你的能力上。本地的学生上了大学也不会跟别的地方争什么,这样还可以提高本土的劳动力素质。这中间有特别优秀的,在本地上了大学还可以再往上跳,考研究生出来。这样大部分学生留在本地建设当地。

凤凰资讯:你的研究里谈到1999年以来的扩招时认为,虽然教育扩招,但相比十年前,2000年弱势群体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相对更少了。为什么会这样?

吴晓刚:所谓中等教育就是高中,这是因为初中到高中这个瓶颈没有解决。那个时候资源没有投到高中教育上去,没有扩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现在慢慢得稍微好一点点,这是个趋势。

高校扩招十年之后,高等教育有收缩,教育部中等教育的数据就慢慢上来了,这十年是补了,但不是完全普及,有东西部差异,东部已经普及了,但中西部的高中教育还没有完全做到。      

凤凰资讯:这些年,“寒门再难出贵子”一再被提及,根据你的研究和观察,中西部地区学生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或者说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吴晓刚:当然更难了,现在的竞争不光是考分数,而且现在的竞争也不像以前那样是高考那一刻的竞争,而是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了。原来农村的小孩嘻嘻哈哈上了初中考了高中,高中努力一下就可以了,但现在不行了,父母不给孩子铺路的话,最后肯定不行。假如你真的能进入优质中学,这时家庭背景就不重要了,而问题是首先寒门就很难进入优质中学,进去前已经把你筛选掉了。       

听起来大学是扩招了,但扩招的主要是非一流大学,不是说北大、清华、211大学扩招了,过去的中专改名了,原来是应该上中专的,现在叫大学。   

凤凰资讯:在能力或者智力均衡的条件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考生能不能进入一流大学?

吴晓刚:地区很重要,小的来说就是你的中学,就是大家现在有的学区的概念,这决定了你能接触到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有什么样的机会。 即便我北大毕业,如果回到小县城去,那下一代又得重新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如我在美国,地方有个好大学,镇上有好中学,有好的就业机会,还会需要挤到纽约去吗?

教育资源应该下倾而非通过名额划拨

凤凰资讯:应该如何协调这种?

吴晓刚:资源应该下倾。中国原来是靠计划,资源都在北京,我觉得中国区域之间的分布,可能连民国时候都不如,以前的分布不是中央政府来分。现在所有好的老师好的人才都往北京上海走。资源应该向下,优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资源都下倾,中央有专项的资金来配置,然后地方配套,这样大部分人都留住了,谁愿意背井离乡呢?这样促进的经济发展要比从一个盘子到另一个盘子去好。至于说江苏这种人口出生率下降,高考人数也在下降,这种将来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

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有个长期规划,原来只是给贫困地区钱,现在必须要有一个规划,真正做教育的投资。   

凤凰资讯:你的研究里还谈到了“政治资本”,认为除了人力资本(文凭)以外,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政治资本的积累上出现了分化。是什么样的分化?

吴晓刚:我们在系统收集数据时会思考为什么上了同样的大学,五年十年之后,会有很大差别?政治资本在中国大学里是很重要的, 家庭背景好的,不用着急去找工作,可以选择出国,或者上研究生,他们的选择更多。而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后更倾向于入党,积累政治资源,因为他可能没有别的资源,他的出路比较单一,只能靠党的这种资源。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