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公开课 > 历史人文

今日时报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 2016-05-05 12:55历史人文
经济参考报...

《银子:一部生活史》

菲利帕·梅里曼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在《银子:一部生活史》里,菲利帕·梅里曼从大英博物馆馆藏中甄选百余件金银器藏品,从金银的特质与工艺、历史与文化、日常使用、神话传说、趣闻逸事等中探讨银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以及银子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兴衰和沧桑。

  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货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讲到,“……而银的开采却以矿山劳动和一般比较高度的技术发展为前提。因此,虽然银不那么绝对稀少,但是它最初的价值却相对地大于金的价值。”在大约公元前1780-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中,银的价值是金的两倍。即便到了17世纪,日本金、银的价值还是相等的。

  “不管是制成银币、银锭,还是用于宗教物品、珠宝、餐具的制作,银子都不会失去自己的价值。”正如梅里曼所言,银子不但有“固有的价值”,许多银制物品还有人文价值,透露着拥有过它的人以及历史的信息。

  货币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照应。从本质上看,“货币源于商品”,源自“商品的外化”。但是,随着钱币本身逐渐演变成价值的象征以及钱币中的贵金属含量逐渐减少,其外观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一种钱币能否保值主要就看其外观设计了。一旦某种有特定设计的钱币取得人们信任,它不但会成为官方的法定货币,银饰制品还是婚嫁中的必备品。从客观上看,戴银不只是为了漂亮,还是“女性及其夫婿以至他们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梅里曼看来,除了衡量自己的财富,银子还与人们身份地位密切关联。同时,“对经济状况不佳但却穿金戴银、过度装扮的男女公民……持憎恶及反对立场”。持续数千年,富丽而又精致的银子,不但在人们的生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财产,它不仅易于流通和交换,作为收藏品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一个民族的内在修养。

  黄金和白银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计算黄金价格,要用白银来估量,如果考虑白银的价格,则要用黄金来估量。站在个体主义的立场,货币功能的蜕变是自然规律,人类对其无可奈何,只能顺应。但是,银子永远闪耀着月亮般的光辉。即便因为民族风俗不同而对银饰的需求不一样,即使历史的巨轮在日夜不停歇的转动与前进,人们也总会对往昔发出感叹和追忆。在《银子:一部生活史》中,梅里曼不但谈及白银的特质、价值、地位和象征意义,还论及白银的鉴定、制作技术等,这对任何一个曾穿戴、使用、享受和崇敬白银的人来说,可谓“一份完美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