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公开课 > 历史人文

中华文明网

徐建人:“崇福通”讲崇福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16-05-09 14:23历史人文
徐建人:“崇福通”讲崇福人文历史...

金名片

徐建人,桐乡人,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扛过枪,当过工人、做过乡镇领导,最   后一岗是修编志书、保护古镇。他主持编撰了《崇福历史文化丛书》,熟悉崇福的今生前世,对崇福人文历史、地理掌故了如指掌,人称“崇福通”,并对古镇保护与开发、古镇旅游等,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见解。

访谈内容

  卢珊:共话桐乡旅游共促桐乡发展。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旅游桐乡》的直播访谈,欢迎您收听。我是主持人卢珊。

  今天走进我们直播间的是崇福镇旅委古城保护办主任徐建人先生,他将和我们说说崇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果你对有关崇福的历史话题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说,就请发到我们的微信和微博上,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TXFM971”,新浪微博名是“FM971旅游之声”;同时,你也可以拔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9399300,欢迎你参与我们节目,让我们一起为桐乡发展出谋献力。

  卢珊:听众朋友,现在徐建人先生已来到我们直播室。徐老师,您好!

  徐建人: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卢珊: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旅游桐乡》,和我们说说崇福深厚的人文历史。

  徐建人:好的。通过媒体宣传崇福,推介崇福,这是我所乐意的,也是我的本职工作。

  卢珊:徐老师,你对古镇,特别是崇福历史文化非常熟悉了解,那我们桐乡有许多古镇,乌镇啦、濮院啦、石门啦、洲泉啦,等等,您说,崇福在这些古镇中显示出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

  徐建人:我觉得,崇福不仅仅是个古镇,更是一个古城,一个运河古城。这是我们崇福不同于桐乡市内其它古镇的最大特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张广汉等人来我镇实地勘察后认为,崇福是目前嘉兴市域范围内保存状况最好的古县城。享有“古城卫士”美誉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为京杭大运河申遗考察崇福后认定,崇福横街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这些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的评价,就是对崇福古镇特点的最好诠释。

  卢珊:嗯,崇福不仅仅是古镇,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古县城,我也常听一些老崇福人很自豪地说,原来崇德县怎么样怎么样,这崇德县到崇福镇,您给我们说说这崇福的历史沿革好吗?

  徐建人:好的。崇福镇始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初名义和镇。当时的镇不同于现在的镇,指驻兵戍守的军事据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越演越烈。唐朝将设在各地的军事据点驻军达到50人以上的称为镇,驻军50人以下的称为戍。晚唐全国共有245个镇342个戍,而今桐乡市境内仅有一镇一戍,镇即义和镇(今崇福镇),戍即乌戍(今乌镇)。守镇的将领管理军务,有的也兼理民政。到了宋代,镇的军事色彩降低,渐渐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单位。

  后晋天福三年(938)置崇德县,崇福即为崇德县的县城。在明宣德五年(1430)以前,也就是500多年前,现在桐乡市下属的各镇、街道都归崇德县管辖。在这之后,划出崇德县东面的梧桐、永新等六个乡置桐乡县。直到1958年崇德县并入桐乡县,崇福才降为县属镇。崇福作为县城的历史比镇的历史长得多,前者有1020年,后者总共才137年。所以,与其说崇福是个古镇,还不如说是个古县城更确切一些。

  卢珊:那崇福为什么有称为“御儿”?还有叫“语溪”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徐建人:这和崇福悠久的历史有关。御儿是崇福最早的地名,出现于春秋战国吴越争霸时期。《国语》云:“勾践之地,北至御儿”。《越绝书》载:“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这些文献中的“御儿”、“就李”、“语儿”都是崇福的古称。

  而语溪之名,官方从未将其列入正式沿革,但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这一称呼。主要因为南宋时崇德编纂的首部县志取名《语溪志》,这以后一些诗人学者途经崇福常以语溪赋诗作词,崇福便有了“语溪”这一雅称。真正的语溪,是现今的南沙渚塘,旧时称语儿泾,又称语儿溪,简称语溪。相传,女儿溪是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去吴国途中,夫人在崇福东郊溪边的凉亭里生了个女儿而得名。

  卢珊:崇福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运河孕育了崇福,运河是崇福的母亲河。据说,历史上江南运河四次改道都与崇福有关,是吗?

  徐建人:是的。始筑于隋大业六年(610年)的京杭大运河,初名江南河,自北而来,直穿镇境,向南经长安闸循上塘河,至杭州西南大通桥与钱塘江连通。元末明初,为便于漕运,修筑了杭州五林港经北新桥至崇德县城的运河大塘。此后,运河在崇福镇南端分为两道,即南经长安闸的上塘河和西经塘栖的下塘河。下塘河河面开阔,航道畅通,渐渐成为京杭大运河崇福至杭州段主干航道。这是第一次改道。

  第二次改道是在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侵犯,崇德县城在复筑城墙时采纳右通政吕希周的建议,将穿镇而过的直道运河改为回环绕城的弯道运河,与护城河合二为一,以水为障,既能通漕,又利防守。故民间有“崇德吕希周,直塘改作九弯兜”之说。在这之后的数百年间,原来的城中运河古道变成了南北市河。

  第三次改道就是1970年冬。因为崇福段运河弯多水流急,故有“船老大好当,崇德弯难过”之谚语。为了提高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就在这一年冬天,桐乡县政府组织全县民工疏浚拓宽南北市河,重新将运河截弯取直。同时,将河面宽度拓宽至50米,通航能力达到六级航道标准,能通过100吨以下的船只。

  第四次改道是1997年11月至1999年底,将运河西移,绕出崇福城区,从马桥港斜穿西郊利顺、五丰、新益等村至北三里桥。镇境段运河航道比原来缩短1.3公里,河面宽度增至62米,达到四级航道标准,能通过500吨以下船只。

  江南运河四次改道均与崇福有关,突显崇福在运河变迁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留下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四河并流”的独特景观。

  卢珊:徐老师,前面你也说了,崇福是江南运河沿线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县城,因此它的城内建设很有特色,象目前还保存的横街、县街,是被一些专家称为保存最完善的古街。

  徐建人:是的。崇福横街自宋、元两代开始形成,至明代基本定型。东出浒弄口,西至庙弄,全长354米,宽3米,至今仍然保持着比较完整的清代街市风貌。街弄之间鱼骨状的衔接格局依旧,南北向弄堂与寺庙县衙的传统对景空间尚存。横街东段和县街一带前店后宅的传统商业街市风貌十分完整。传统建筑简洁朴素、清新淡雅,临街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排门式店铺,对称中有错落,整齐中显变化。传统商铺如金楼、衣庄的楼层栏杆和栏板雕饰都比较精致,并留有“典衣绵绸”、“义和顺”等牌招字迹。横街中段和西段,保存尚好的大宅多为砖雕门楼、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马头高耸的清末民初建筑,狭弄、界碑、石板路、过街楼及梁枋雕刻等,无不显示出江南地域特色。2003年,崇福横街被公布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卢珊:崇福镇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弄堂特别多,号称有七十二条半弄,而且这些都蛮有故事的,那真有这么多弄堂吗?

  徐建人:我原来以为崇福真有那么多弄堂。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与修编首部《崇福镇志》时,尽管只查到30-40条弄堂,还觉得是太平天国时期烧毁了东半城的缘故。直到这次重修《崇福镇志》,发现江苏盛泽、浙江平湖、塘栖、老余杭、温州信河街等古镇古街都有“72条半弄”之说,才认识到“72条半弄”或许是个表示弄堂多的约数,并非真实数字。但是,不管怎么说,崇福镇的弄堂确实比较多。大致可分宅弄、水弄和连街弄三种类型。宅弄是依附在宅院或民居内的次建筑,因此又被称为内宅弄或陪弄;“水弄”与水相关,即前通街后通河的弄;连街弄一般指两条平行街道之间的弄。崇福的弄堂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名门大户之姓命名,如杨家弄、陆家弄、蒋家弄等。有的源于民间传说,如立总管弄。据传清乾隆年间,邑人陈万青、陈万金刻苦好学,弄里总管菩萨为其精神所感动,每日弟兄上学经过时,必起立致敬。故名立总管弄。事虽荒谬,弄名却流传至今。有的以名人名坊而得名,如五桂坊弄。宋建炎初,莫琮定居崇福后,因莫忠元等五个儿子俱登科弟,县令即在所居之地立五桂坊,弄以坊名。有的以周边建筑物的特点命名,如宫前弄、保安弄、庙弄、西寺弄、城墙弄等。有的以居住人群的职业特点命名,如硝皮弄、染店弄、皮蛋弄、皂隶弄、羊行弄、糖坊弄等。还有的以弄的形状、结构等命名,如长弄、短弄、暗弄、半爿弄等。现今,崇福镇上基本保持原貌的弄堂只有保安弄,两边高墙耸立,整条弄堂阴暗狭窄。踩着咔吱咔吱响的青石板,经保安弄由横街至宫前路,如同穿越时间隧道,一下子由古代崇福走进了现代崇福。

  卢珊:崇福弄堂多,古桥也特别多,据说有二十多座,是吗?

  徐建人:是的。崇福镇河道密布,桥梁众多。明清时期,城外有护城河、京杭大运河,城内有宫前河、县前河、市河、石灰桥河、陆家湾河。可谓“人家尽枕河,出门即遇桥”,仅城内就有石拱桥、石梁桥、石平桥等各类桥梁29座。最古老的当数建于唐初,由尉迟敬德督造的万岁桥,梁式石桥,高峻雄伟。生于嘉兴的宋孝宗坐船经过崇德到临安(今杭州)继位,官船经过万岁桥,无须落帆。只可惜这座桥在1970年冬第三次运河改道时被拆了。旧时,在北门城外的运河上,有一座连接北塘直街与茅桥埭的迎恩桥,据传当年杨乃武与小白菜沿大运河押解进京路过崇福时,北郊农民纷纷踊到迎恩桥上观看。如今,崇福镇区河道大多被填筑路,各类石桥被废或改建为水泥桥,仅在城东运河南端还保存着一座司马高桥。该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单孔石拱桥,两端各有28级石阶,两侧施石栏,桥顶望柱雕石狮两对。桥高为附近各桥之冠,有“登渡上云天,人行在碧空”之比喻。桥边有一条沿河老街,水街相依,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卢珊:那说到崇福保存的古建筑,就不得不说是崇德孔庙,我了解到,这是浙江省内仅存的一座孔庙了。

  徐建人:说的不够确切,应该说崇德孔庙是浙江省内仅剩的一座官办孔庙。实际上,浙江省保存完好的孔庙尚有两座,除了崇福这一座,衢州还有一座。但衢州那座是孔氏家庙,而崇德孔庙是官办的,故又名崇德文庙。崇德孔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原址在运河西岸。南宋绍兴年间移建至运河东岸,历史上重建、扩建、修缮达40余次。最近一次是2005年,历时一年,耗资130万元。重修工程包括修缮大成殿、修复棂星门,重塑孔子像,新建大成门、万仞宫墙、望月台、画廊等。2006年9月28日,我镇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暨崇德孔庙竣工开放仪式,邀请时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浙江省衢州孔氏家庙管委会主任暨孔子第75代孙孔祥楷等人参加。2007年8月,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印有崇德孔庙照片的邮政明信片。

  卢珊:孔庙至今还发挥着作用,每年镇里都会在孔庙表彰优秀学子。

  徐建人:是的。自2007年起,崇福镇政府设立“崇文奖”,表彰桐乡及崇福镇的优秀高考学子。后来又增设“崇德奖”,表彰崇福镇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这两个奖项,于每年教师节期间在孔庙大成殿前颁发。

  卢珊:徐老师,崇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特别是南宋之后尤其多,有一位叫辅广,南迁到崇福,在崇福建了传贻书院,传授学问、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徐建人:是的。辅广,祖籍赵州庆源(今河北赵县),随父迁居崇德。辅广少年有大志,先后师从吕祖谦和朱熹,深为朱熹器重。朱熹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宋庆元初,朱熹理学被斥为“伪学”,学者多避去,唯独辅广不为所动,还变卖产业入京,居太学之南以侍奉朱熹。朱熹逝世后,辅广返回故里创办传贻堂(后改名传贻书院),著书立说,开门授徒。辅广创办“传贻书院”开一代热心办学之风。自此之后,崇福读书蔚成风气,民间的学术研究活动更是活跃,吕留良先后邀请黄宗曦、黄宗炎,高斗魁、张履祥等著名学者来崇德讲学。传贻书院前后延续700多年,今天列榜“百年中华名校”的“崇德小学”前身就是“传贻书院”。辅广和传贻书院为崇福教育和文明进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珊:那对后世影响最大、名气最大的,无论民间还是官方,要属吕留良了。

  徐建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吕留良,号晚村,为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同时,又是清代最大文字狱的主角,在其死后49年因湖南曾静案发被开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放北漠宁古塔为奴,所撰著作多被焚毁。辛亥革命后,吕留良被尊为反清志士,始得昭雪翻案,崇德地方官绅民众筹资为其建亭立碑,蔡元培先生为其题写碑名。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吕留良,但一说起“吕四娘剌雍正”的故事,大都知道吧?据传,吕四娘就是吕留良的孙女,为了给爷爷复仇而乔装打扮混进宫内的。

  卢珊:吕留良是大儒家,在中国画坛上崇福还出了吴滔一门四代都是大画家的传奇。

  徐建人:是的。吴滔为清末著名画家,善画山水。他的儿子吴待秋,金石书画兼长,作为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山水画家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又与赵叔儒、吴湖帆、冯超然并列为"海上四大家"。他的孙子吴養木四岁即喜作画,先习人物,后学花卉,最后专功山水,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国画院院长,苏州"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他的曾孙吴雍,现为苏州国画院高级美术师,徐悲鸿艺术研究会理事,其国画《天平秋色》入选江苏省青年书画展并获奖。自祖吴滔始,一门四代,皆入选《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确实鲜见于当今画坛。

  卢珊: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名人就更多了,象与秋瑾私交很好,是秋瑾挚友的徐自华、徐蕴华姐妹俩。

  徐建人:是的,徐自华、徐蕴华姐妹俩都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也都是鉴湖女侠秋瑾挚友,南社社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南浔乡绅聘徐自华任浔溪女学校长,秋瑾经友人介绍也来该校执教,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徐自华由秋瑾介绍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资助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秋瑾曾两次来崇福徐家筹措起义经费。秋瑾殉难绍兴后,徐自华与桐城吴芝瑛冒着极大风险将秋瑾葬于杭州西湖。徐蕴华随姐姐入南浔浔溪女学借读结识秋瑾。秋瑾去上海,徐蕴华转入上海爱国女校就读,课余协助秋瑾编辑《中国女报》。后回故乡创办崇德女子学校,任校长。还担任过国民党驻崇德特派员,国民党杭县县党部妇女部长,国民党崇德县党部组织委员。解放后,受聘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赴绍兴参加筹办秋瑾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和筹建秋瑾故居。2005年12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在杭州龙井吉庆山马坡岭徐自华墓地前建成“西湖名人墓地纪念碑”,碑上刻有徐自华和胞妹徐蕴华、妹丈林寒碧等7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遗像。

  卢珊:据说,国民党的元老陈其美曾在崇福生活过,是吗?

  徐建人:是的。陈其美,字英士,光绪17年(1891),年仅15岁的他,从家乡湖州来崇福“善长当”当学徒。善长当曾是江南药王胡雪岩的产业,胡氏败落后,由湖州帮、绍兴帮商人接管。陈其美在崇福一呆就是12年,从学徒做到了助理帐房,直到27岁才离崇赴沪。辛亥革命初期,陈其美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臂膀。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兄,将蒋介石引荐于孙中山。陈其美的两个侄儿陈立夫、陈果夫,后来都成了国民党高官。1916年陈其美遇刺身亡时才38岁,他的一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崇福度过的。崇福中山公园曾建有陈英士纪念塔,有蒋介石亲笔题字“碧血丹心”,“文革”时被毁。

  卢珊:说到民国名人,就要说丰子恺,大家都知道他是石门人,但许多人并不知他与崇福也有密切的关系。

  徐建人:是啊,他是崇福女婿,可以说是半个崇福人。丰子恺的岳父徐乃宣,号芮荪。先世祖籍德清,明末迁居崇德。光绪九年(1883)以第二名考中秀才,后以贡生入太学,学殖深厚,饶有文名。辛亥革命前夕,偕同乡马昭懿等与陈英士秘密联系,为光复崇德县城出谋划策。民国初,先后担任崇德县军政长、县督学等职。在担任县督学期间,曾主持各校会考。丰子恺(当时名丰润)在会考中成绩优异,受到徐乃宣的重视。徐氏亲自调阅丰子恺文章,感到立言不凡(铁比金贵),语句典雅。经了解,得知丰子恺乃石门湾已故举人丰鐄的儿子。为此,他专门到石门小学视察,查阅了丰子恺平时的课业,并见到了这位相貌清秀的少年。徐芮荪对丰子恺深为喜爱,便央人到丰家说媒,将长女徐力民许配给了丰子恺。丰子恺21岁时,与比他大2岁的徐力民结了婚。婚后,夫妇俩和睦相处,白头偕老。丰子恺有幅漫画叫《星期日是母亲的烦恼日》,就是对夫人的感谢和赞美。丰子恺还有个叫丰针的姑妈,家住崇福横街守愚堂,夫家也是崇福镇上的名门大户,与徐自华娘家是亲戚。

  卢珊:崇福名人还有许多,今天节目讲不完,我们下次请徐老师再来给我们讲。

  徐建人:好的。崇福名人确实还有许多,譬如北宋末年考中状元的沈晦;南宋莫氏一家五子登科;明代山东布政使劳永嘉;清初诗坛尊宋派代表人物吴之振;清代被誉为布衣高士的大画家方薰;一代足球名将、解放后历任八一队、国家队总教练的戴麟经;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科院院士程庆国,等等。下次再讲。

  卢珊: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旅游桐乡》直播节目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里我们感谢走进我们直播间的崇福镇旅委古城保护办主任徐建人先生,也感谢所有参与和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听众朋友,再见!

  徐建人:听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