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人物经典

中华文明网

让典型人物报道“动”起来

发布时间: 2017-10-08 05:18人物经典
“新闻因人而生动”,但新闻要把人物报道,尤其是典型人物报道做得生动好看,却是另外一篇大文章,需要下工夫...

“新闻因人而生动”,但新闻要把人物报道,尤其是典型人物报道做得生动好看,却是另外一篇大文章,需要下工夫。以“走转改”为新开端,新闻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了可喜的新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从静态化、模式化、完美化转向动态化、立体化、多元化,也就是从呆板、沉闷走向动感、动人,让报道“动”了起来。

主动选题

除突发事件外,主流媒体对典型人物的报道都比较慎重,因为当前的社会纷繁复杂,报道的人物是否能成为典型首先需要甄别,而这种甄别最权威的途径来自具有公信力的组织,这需要走程序、耗时间,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时间不等人,必须迅速做出反应,这就要求报道选题必须从“命题作文”向“主动海选”转变,“走转改”活动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走转改”中,记者通过自己观察、群众口碑、社会反响,就可以“海选”出某个人物是否是典型?是否值得报道?即使这个人物并非是或者当时分辨不出是一般意义上的典型人物,只要其在某件事、某一特殊时刻表现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进性和群众性,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都可以作为典型人物来报道。这些典型人物既有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等先进性突出、榜样性鲜明的先进模范人物,也有平民、草根乃至卑微、边缘小人物等平民典型人物,尤其是后者来自基层、经历平凡、诉求普通,但因为他们具有贴近性、普遍性而成为新的报道热点,尽管他们人物并不一定显要、事迹并不一定突出、境界并不一定高尚,但由于他们在群众中非常“典型”,很接地气、连民心,能“典型”地反映出个体“人”的存在、情感、需求、权利等群众性,他们的遭遇、状态、心理、呼声跟普通人更为贴近,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给人以深思,对他们进行纪实性跟踪、蹲点式调查,更能反映基层生活、民生热点和时代变迁,使一些普遍性问题得到社会重视,也使典型人物报道更具贴近性,更好地适应传播分众化需求带来“悦读”体验,比如:《人民日报》的《一线见闻》和《蹲点调研》、《解放军报》的“非典型人物报道”、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的《杨立学讨薪记》和《邵全杰的回家路》等。总之无论是先进模范人物,还是平民典型人物,正是因为他们是“海选”产生的,人物具有未知性,能否在媒体上刊播也具有未知性,才会激发记者主动去寻找和挖掘人物亮点和鲜活事例,靠以真感人、以情动人、以事服人来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正因为人物的未知性,从而减少模式化、拔高化的“熟面孔”、“老事迹”,增强受众的好奇心和兴奋点,让受众愿看爱看。

运动纪实

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这要求记者始终处于行进之中,在运动之中记录动态,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同步采访、记录,避免平铺直叙的表述和陈年旧事的堆砌,这对典型人物报道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纪实性跟踪、直击式调查,体现在报道手法上就是要善于讲故事,用纪实性、故事化、悬念式的手法“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像播放影视剧一样,用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关系、一波三折的悬念、亲切生动的讲述,让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成为受众放不下的牵挂,刚开始爱看,到后面想接着看,中央电视台的《“招工局长”陈家顺》就是其中的标杆性作品。典型人物报道这么做,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记者在“进入、深入、融入”地苦干的同时,更要“巧妙、精妙、奇妙”地巧干。

选准时机。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典型人物闪光点或关节点的时间、事件、场景和人物,让典型人物更加充分地展现自己,也让采访更加生动鲜活,体现在报道上就是要注重时效性,比如:“五一”报道的重点就应是劳动者;春节前后就应是讨薪、春运、团聚、返工等。

时代高度。典型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们典型事例的取舍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故事手法。通过鲜活的事例、具体的细节、真挚的情感、矛盾的冲突、波折的悬念,多维、立体地展现典型人物的丰富情感和感人事迹,用曲折的经历吸引人,用传神的细节感动人,用事件的结果启迪人。

多讲故事。充分用事实说话,事实永远比道理更有说服力,只要把事实讲清楚、讲生动,受众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不需要媒体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他们 。

连续跟踪。用“新闻连续剧”的形式全程关注人物命运,让受众看到故事结局,包括报道后的社会反响、报道后人物的状况如何,从人物的新经历中不断发掘新亮点 。

视角平视。既不俯视,也不仰视,使报道既体现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也饱含朴实平凡的人性色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真实的人性本色。

生动表达

中央电视台街访“你幸福吗?我姓曾。”的神回复受到热捧,这在凸显报道真实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说明符合人物特征的表达最受欢迎。典型人物报道的表达方式要生动地在真实中体现人物特征。

报道真实可信。注重用事实说话,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是怎样个人就是怎样个人,不有意回避或隐瞒什么,更不刻意拔高或升华,让受众确信说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目击式、纪实性、故事化的表达,无疑是打消疑虑、披露真相的最好方式。

报道注重细节。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特征,这种细节是自然的、偶发的,而不是安排的、作秀的,体现到采访实践中,一是“抓”,二是“选”。“抓”就是抓那些不经意的、习惯性的表情、动作、话语和行为,尤其是电视和摄影记者要抓住瞬间,把它捕捉到镜头之中;“选”就是从众多甚至非常琐碎的细节中,筛选出那些能体现报道主题、人物个性、人性光辉的细节,用特色鲜明、自然生动、画龙点睛的细节来为报道增加冲击力和感染力。

语态亲切朴素。不转弯抹角、隔靴搔痒,而是直奔主题、直奔目标,让人没有隔离感、陌生感,让人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不自说自话,用朴实清新的“短、实、新”,来取代生硬呆板的“长、空、假”,特别是要摒弃官样气、文件味、八股腔、概念化的表达,多采用来自生活、发自肺腑、直抒胸臆的话语,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说有用的话、说有个性的话、说符合人物特征的话,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为此要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运用好质朴无华的群众语言和清新活泼的网络语言,比如:“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又想为大家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就办不好事”。“用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纠结、吐槽、雷人、劳动style、压力山大,等等。

感动制胜

生命因感动而美丽,报道因感动而精彩。无论是坚持不懈、贡献突出、境界高尚的先进模范,还是急中生智、灵机一动、偶然为之的平民英雄,抑或是令人同情、发人深省的平民典型,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或遭遇能打动人、感动人,是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生动教材,因而典型人物报道要靠“感动制胜”,通过报道能产生涤荡心灵、催人奋进的震撼力。要延续这种感动,不能靠零打碎敲、一时一事,必须形成规模、打造品牌。

拿被冠以“最美”的先进典型人物来说,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公交司机吴斌等,媒体因此推出“寻找最美”系列,包括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孝心少年、消防员、村官等,成为响亮的公益品牌,许多人物因此入选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或“感动人物”,尽管他们地位各有差异、事迹各有不同、贡献各有大小,但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不分高下,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优秀品质、时代精神让人怦然心动,所迸发的精神力量超越时空。而对平民典型,则要靠“走转改”常态化,通过不断推出专题报道、新栏目、新系列来拓宽报道视野和领域。比如:中央电视台春节的《流水线上的爱情》《记者返乡记》“五一”的《劳动style》《劳动者说》等,这些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用“身边的感动”全面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绚丽多彩的生活情景,生动描绘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画卷,在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同时,也感动了群众。